logo logo_2
CN EN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今日起重磅推出五集纪录片《荣宝斋》,敬请关注

近期活动2022/08/18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今日起重磅推出五集纪录片《荣宝斋》,敬请关注!

荣宝斋 2022-08-08 11:37 发表于北京
212636d45223f7d3440a2139241462dd.jpg
82939353b4d0ad275f77bb8f224dc2cf.png


看荣宝斋风云际会350年


作为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民族品牌,荣宝斋在今年迎来了350周岁生日。从350年前的那个靠经营文房四宝起家的松竹斋南纸店,几经跌宕,时至今日逐步发展成为中国书画艺术品交易的一面旗帜,荣宝斋在党和国家、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已然成为广大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荟聚交流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传承的园地和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堪称中国艺术界的一艘文化巨轮。


8月8日至12日,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将在每天22:37播出五集纪录片《荣宝斋》。该片着力挖掘这个拥有350年历史的老字号,在新时代展现的新形象、新引领、新担当,通过故事化的表达,呈现这家中华老字号如何恪守信念、勇担重任,经由代代坚守、薪火相传,使得这处中国传统文化的艺苑成为了世界艺术领域不可多得的精神宝库,进而透过荣宝斋这一中国文化与艺术发展的重要缩影,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蓬勃生命力。


《荣重书林》

金字招牌是怎样炼成的


清康熙年间,浙江张氏开设了一间松竹斋南纸店。乾隆年间,著名书法家、大学士梁诗正为其题写匾额。《旧京琐记》一书有一段关于松竹斋的记述:“南纸铺并集于琉璃厂,昔以松竹斋为巨擘。”清代中后期,纪晓岚、何绍基、曾国藩、李鸿章、赵志谦、翁同龢、张之洞等名士往来于此,成为文人墨客雅居之地。


1894年,掌柜庄虎臣为松竹斋开设连号,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将其命名为“荣宝斋”。荣宝斋开始拓展转型,先后开设帖套作,精进笺纸制作工艺,为书画名家挂笔单。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松竹斋将所有业务转入荣宝斋。凭借诚信经营,荣宝斋迅速在全国各地开设分店。20世纪30年代,受鲁迅、郑振铎委托,刻印《北平笺谱》《十竹斋笺谱》,获广泛赞誉。齐白石、张大千、黄宾虹、傅抱石等书画大家,与荣宝斋结下了世纪翰墨情缘。


新中国成立以来,荣宝斋迎来了新生。1950年,侯恺出任荣宝斋新记经理。徐悲鸿、郭沫若为荣宝斋新记题写了匾额。1952年,荣宝斋转为国营,发展木版水印技艺,传统书画从这里走近人民,先后修复摹制了百余件古代书画国宝。荣宝斋的装裱技艺也成为北派装裱“京裱”的代表。木版水印、装裱修复两项技艺都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纪录片《荣宝斋》的第一集《荣重书林》,就带观众回溯荣宝斋的品牌文化,着重讲述其积累凝聚而成的精神。“诚信为本,荣宝为名”,对于荣宝斋而言,既是百年古训,也是立身根本。秉持着这样的核心价值观,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荣宝斋励精图治、凝心聚力,逐步发展成为了享誉中外的民族品牌。而自改革开放以来,荣宝斋更进一步拓宽经营领域和业务渠道,使得其“金字招牌”愈加光泽、厚重。


《宝增艺圃》

民间故宫绝非浪得虚名


在经营活动中,注重收藏已成为荣宝斋优良传统。据悉,迄今为止,荣宝斋已收藏历代书画、古籍等珍品数千件,不仅涵盖明清诸家真迹,亦不乏宋元传世之作,其中,年代最为久远的一件藏品《唐人写经》,则是从1000多年前辗转而来。而出于对荣宝斋的信任,不仅书画界人士乐于将作品交予荣宝斋收藏,群众也将荣宝斋视为值得托付的对象。


《荣宝斋》摄制组在采访荣宝斋鉴定专家、王大山之子、荣宝斋(香港)有限公司原总经理王卫时,听说了一件颇具传奇色彩的事情。1964年一个清晨,一位特意从外地赶来的小伙子,拿着一个大包裹找到了荣宝斋。王大山正是接待这位小伙子的工作人员之一。令在场众人震惊不已的是,青年的布包里竟裹有30多幅字画,其中不乏北宋苏轼题李公麟《三马图》残跋、北宋范仲淹《师鲁二札》残卷等稀世珍品,特别是一卷北宋书法大家米芾的《苕溪诗》,更堪称国之重宝。小伙子未透露太多,速速交割完这些藏品后便匆匆离去。多年后,人们才知这批字画应是在战乱年代,自长春伪满皇宫中流失而出,被青年的父亲偶然购得。青年打算给国宝寻一安稳归宿,听闻北京荣宝斋口碑载道,才慕名前来。后来,荣宝斋考虑到《苕溪诗》等传世名作原本属于故宫,又将其无偿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这一段“民间故宫”为故宫寻回国宝的往事,至今仍为文物界津津乐道。


现如今,荣宝斋美术馆将收藏的珍品定期分系列展陈,并不断策划举办现当代中外艺术家专题展览、学术研讨及交流活动,使藏品发挥出了应有的社会价值,也成为了连结人民与艺术的纽带。纪录片《荣宝斋》第二集《宝增艺圃》便聚焦荣宝斋美术馆,展示其在文物保护及书画艺术普及领域取得的成果。


《斋藏绝技》

谁看了不说一声绝


屹立350年不倒的老字号,怎么可能没点看家本事?纪录片第三集《斋藏绝技》就将侧重展示荣宝斋两项非遗项目。在创始之初,荣宝斋便与笔墨纸砚、金石书画等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结下了深厚渊源。350年发展进程中,一代代巧手匠人们更通过孜孜钻研,令“木版水印”和“装裱修复”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传承与长足发展。


当年, 96岁高龄的齐白石先生在弟子的搀扶下来到荣宝斋。正巧,荣宝斋刚刚运用木版水印技术,成功复刻了齐老的著名画作《虾》。待到老先生坐定,工作人员便将《虾》的印刷品与原作一齐挂了出来,请老人家比对一番。结果,齐老端详了许久,却不发话。大家都很忐忑。弟子试着问老师,能不能看出来那墙上挂的两张《虾》,哪一张才是齐老自己画的。听到发问,齐老扶了扶眼镜,踌躇道:“搞不清楚……”


不断开拓、不断积淀,与时偕行的荣宝斋,赋予了传统技艺更为明艳的光彩,更为蓬勃的活力。据悉,摄制组拍摄时,恰逢明代画家吴昌所作的绢本山水画《山岚清叙图》送来荣宝斋装裱车间,等待重裱修复,再获新生。于是,纪录片《荣宝斋》也记录了忙碌而有序的装裱修复过程。其间,资深装裱修复师还透露了不少名家大师对装裱的不同喜好,甚是有趣。


《文会知音》

齐白石最爱这里的橘子


在画家李燕的记忆中,自儿时起,便常随父亲李苦禅造访荣宝斋。父子两代人与这家老店已有百来年的交情。而当年在荣宝斋里,时常能见到李可染、黄胄等书画家,夏衍、老舍等文化名人。大家来到店里不为购买纸笔、字画,只为谈天说地,交流心得,并亲切地称这里为“书画家之家”。白石老人已至耄耋之年,闲暇时仍到荣宝斋一坐,说些家常。每次他来,荣宝斋总会端出时令鲜果、小吃茶点,热情招待。老人后来一度误会荣宝斋兼职贩卖水果点心,还向朋友推荐:“要吃橘子到荣宝斋去买,他们那里的橘子好吃。”


荣宝斋于得名时,便本着“以文会友”的精神,汇集文人雅士,为文化艺术交流搭起了桥梁。多年来,曾有海内外众多艺术家、美术爱好者、社会名流造访荣宝斋,留下佳话。如今,荣宝斋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的阵地、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纪录片第四集《文会知音》关注的就是荣宝斋在文化交流领域的促进功能,展示其在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扶持领域的卓越贡献。


《脉动新声》

老字号在创新上不含糊


近年来,为了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荣宝斋与教育专家联手,对国学、传统艺术等课程进行更新完善。掐丝珐琅、皮影、盘扣……荣宝斋将众多传统手工艺项目与传统文化知识相结合,推出的优质传统文化课程不止落地北京100余所中小学,也在海外引发了热烈反响。此外,在不少老字号还未玩转文创产品这一概念时,荣宝斋就打开了思路,积极寻求在这一领域的创新突破。


第五集《脉动新声》就记录了荣宝斋在创新发展上做出的一系列努力。在新时代,面对挑战与机遇,荣宝斋锐意创新,积极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业态,通过“文创荣宝”“数字荣宝”“网络荣宝”“教育荣宝”等一系列创新举措,赋予了老字号生生不息的活力,也使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快了走向世界的步伐。


风云际会处,大浪淘沙时,荣宝斋始终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厚重基石之上,演绎着不老的传奇。《重书林》《增艺圃》《藏绝技》《会知音》《动新声》,细心的人会发现,将纪录片《荣宝斋》这5集节目名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荣宝斋文脉”。而今,这条绵延350年的荣宝斋文脉,还在续写着辉煌,而在未来,它也会不断迸发出更绚烂的弧光。


列表 > 相关推荐

黑釉(乌金釉)瓷鉴口诀

单色绿釉的鉴别口诀

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鉴赏口诀

民窑青花瓷鉴赏口诀

款识年纪鉴定口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