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logo_2
CN EN

古瓷鉴定中“宝光”与“浮光”的判断法<王国丙老师专栏>

近期活动2022/09/02


 

由于釉料在其内部常常是含有这样或那样的物质,在高温下产生挥发物,所以选择釉料就一定要选那些稳定的、含杂质挥发物少的。但是在矿物中不可能达到人工提纯的纯度,因此在瓷器制成时常常是光亮无比,这种光很强,被称为浮光贼光,在经过一段时间或者打磨式地多次擦洗后,有的也会在几个月、几年、几十年、上百年之后消褪,不会像原来那么亮,失去了强光贼亮的感觉。这种失去强光亮后的光,常被业者称为宝光,也称从釉里发出的光。这是表面的光亮物被氧化破坏,釉的透光效率得到了改变,表面透明的折射率降低,表现出釉层内的反射,这种光给人的视觉是釉层内发出的光,被称为宝光浮光贼光宝光,这些光变化产生的原因就与挥发物釉老化有关,与釉光的折射率有关。                

87df5b5d82097ea55ee31bf2021a850.jpg    在釉料中的挥发物随温度的升高不断地挥发,当然这是介质(物质)、挥发温度不同造成的。有的介质在100摄氏度,也就是说不管多高的温度都会出现挥发(蒸发),这种挥发物在还原温度(降温)时不再挥发,而挥发出的部分物质又会在降温后回落到原体上,也可说附着的釉面上,这就形成了釉面上光亮很薄的反射膜层,这就是显得很光亮的浮光出现的原因。 这种浮亮的光在瓷器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因氧化消失掉。

新瓷器的浮光现象就是新烧成瓷器表层吸光与反光率比旧的老的瓷器高的缘故,从物质受热后的表面折光率来看,任何一种物质在高温烧烤后都会有一种,哪怕是钢铁、砖甚至食品都有,这种浮光的产生都是物质中含有硫化物、硅酸盐、磷、酸盐、食物油等造成的。

需要认定的是,任何物质在高温后的强亮反射膜层,都会在空气和光照下氧化,在温度或湿度的变化情况下有不同的褪光速度。一般来说,在酸的作用下易褪光,在可吸附的物质附着在瓷器的表面后,又经过了光的折射腐蚀,在这种情况下容易褪光。瓷器在用不可吸收附着的物质包裹、包装后褪光速度大大减慢,瓷器在釉料层厚时褪光也慢,也就是釉料、厚度都好时,虽然褪光但还是比釉层薄的光亮。

还有一点就是釉层薄时也易于褪光,除上述解释外,还有一点就是折光率的改变。另外釉料好,厚度又很厚时反射能力也好,因此釉涂得好坏也是有差异的。如白瓷本色的白地(没画纹饰部位)部分易退光,而上有二次釉的色釉常常是褪光慢(指含透明釉料的色釉部分)。这是因为釉层厚,色料不易在高温下飞掉,也是光照后反射效果强的结果。如果色釉含铅多而且铜也易氧化,那么瓷器上的绿釉易老化,这种釉在数十年前是明亮的,氧化后可能出现坑点。赭色釉也易出现这种现象。对于古瓷宝光浮光的判断是科学的,只是没有今天人们对釉料的成分和热力学、化学的分析。

科学解析是现代陶瓷研究的通常普遍的要求,是摆在每个研究者面前的课题。看光实际上是一种利用人的视觉神经和记忆神经的结果,看被鉴定物光的亮度后又经过大脑对比两者的光反射度而形成结论,这种方法是在现场直接判断、直接看出釉的折射率肯定其对或错的方法,实际上是对釉的折射率的分析与辨别,是对釉表面膜层氧化率的分析。

什么瓷器、什么窑口、什么年代、什么色度也是不一样的,不同的釉在同样一百年的情况下因所受环境不一样所以其状态也是不一样的,资器所处的环境也可影响到瓷器表面的氧化和老化程度。釉的薄厚产生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可做到一见知新老,但对瓷器断定具体年代还要多练、多看,也要结合鉴定中的其他条件。古代宝光鉴定法是眼学鉴定不可缺少的一项技能。

古鉴鉴定看釉光,宝光浮光新老光。

学习训练金猴眼,学习看懂基本光。

多学知识很有用,解开鉴瓷心莫慌。

 


列表 > 相关推荐

黑釉(乌金釉)瓷鉴口诀

单色绿釉的鉴别口诀

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鉴赏口诀

民窑青花瓷鉴赏口诀

款识年纪鉴定口诀